封面评论|点“免费试用”被套路扣钱,产品条款要合乎大众认知惯性

□蒋璟璟

当下,“7天免费试用”“1元享7天”等已经成为很多App招揽用户的重要手段。然而记者调查发现,掉进App“免费试用”“低价享用”陷阱的消费者不在少数:有的点击“免费试用”后即默认开启包月包年套餐;有的“低价试用”并宣称低价续费,结果续的是高价套餐;有的免费试用期界定模糊不清,隔段时间第二次点击即默认支付一年会员费。(法治日报)

付费使用,是很多App最便捷的商业变现路径。以往,此类App一般都采取“基础功能免费,高阶功能收费”或者说“部分内容免费,专属内容付费”的策略。然而,从近来的趋势看,不少App纷纷转向了“全面收费”的模式,也即“付钱了才能用”。在这套新的游戏规则内,“试用”就变得尤为重要。对于用户来说,这是判断App好用与否的重要依据。而对于开发者来说,“试用”也是一个揽客、说服的过程——既然供需双方都非常看重“试用”环节,理论上,本不该有太多摩擦才是。

只是,从现实反馈来看,原本各取所需的“试用”环节,却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了“单方面的做局下套”。“原本说是免费试用三天,订阅之后直接扣款了,不提前告知”“只点了一下免费试用后面直接扣费,多次申请退款被驳回”……在某第三方投诉平台 【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】,诸如此类的投诉层出不穷。这事实上说明,所谓“试用乱象”,并非孤例,而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、规模化存在的消费陷阱。“强收费”软件与“试用圈套”的组合,让人防不胜防,中招者不在少数。

复盘相关案例,我们会发现,其内在的操作路数,实在是似曾相识。就形式上说,其就是大玩文字游戏,故意制造“同一‘试用’,不同理解”的微妙场景。消费者所以为的“免费试用”,是顾名思义的那种;而App开发者所主张的“免费试用”,则是“购买一个月至一年的服务,免费前几天”——更准确地说,这更像是某种“满减”“满赠”,其与普罗大众所熟知和默认的“免费试用”,存在明显背离。

一方面是利用思维惯性来制造“认知偏差”,另一方面则是利用格式条款来放大“信息不对称”。在很多案例中,一些App标注“免费试用”的字体非常大,而“到期自动续费”的字体则很小,且放在不显眼的位置;有的App则完全没有关于到期自动续费与否的提示。凡此种种,可谓是煞费苦心、有备而来,之于此,很难指望通过消费者个人尽到“注意义务”来避坑。更重要的,还是进一步明确行业标准、压减模糊空间,让那些明显有悖常识的厂商版“免费试用”套路再无生存空间。

封面评论|点“免费试用”被套路扣钱,产品条款要合乎大众认知惯性
海量资讯、精准解读,尽在新浪财经APP

原创文章,作者:全球主机资源网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expobonomi.com/1078.html

(0)
全球主机资源网全球主机资源网
上一篇 2025年 7月 24日 上午12:36
下一篇 2025年 7月 24日 上午12:37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